大众网记者 秦瑾 报道
近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心理学院“老幼心桥·乡脉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洪先、党总支副书记田桂香、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高新义副教授、学工办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日照市五莲县许孟镇,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驻日照五莲县第一书记丁木金、许孟镇相关领导等人与心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洪先一行召开座谈会。座谈会围绕五莲县老幼心理健康现状、问题成因和建设路径三个方面展开,重点讨论了五莲县老年人和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特点,加强乡村心理健康建设的多重意义以及提升老幼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可行工作方案。为提高乡村“一老一小”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家详细讨论了如何有效利用构建“县—乡—村—网格”四级网络,精准捕捉群众心理需求,及时发现情绪异常,联动专业力量介入,通过互助活动重获社会心理联结,充分发挥心理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社会稳定器”功能。座谈会后李洪先一行将学院精心挑选的心理科普书籍捐赠给帮包村,注入专业心理力量,提升村民心理健康素养,普及科学心理知识,营造积极心理氛围、为构建基层心理支持网络奠定理论基石。
根据活动安排,实践队员们深入村民家庭,特别是残疾村民家庭,细致评估其心理社会适应状况与社会支持网络,发放心理科普手册,精准“把脉”心理健康需求。实践队还与镇村干部、村民代表深度访谈,聚焦调研人口结构、历史文化记忆、集体重大心理事件等,解码传统文化心理对积极心理的促进作用。村民们生动的讲述勾勒出许孟镇振兴图景:“小草学堂”解除家长后顾之忧;“西葫芦第一乡”特色农业富民增收;赤脚医生守护长者健康;节庆秧歌锣鼓传递喜悦。这些鲜活素材为理解乡村文化心理积淀提供了宝贵依据,同时也为发挥代际互动的潜在心理效能和跨代心理融合活动,提升乡村整体心理福祉提供了宝贵资源。
在空巢老人走访中,其中一位老人热情介绍了村内照料服务与“幸福食堂”等社区支持体系,并对心理学院的心理健康科普和心理关怀表示由衷的感谢。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老人们对此次心灵关爱活动满意度很高,同时也表示“国家和社会已经提供了良好的养老条件,倍感生活安适,自己不愿增添社会负担,也想为社会多做贡献”。高新义副教授深受触动:“这份自强自立、体谅包容的传统美德,正是我们青年一代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次探访,成为两代人之间无声却深刻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对话。
针对乡村留守儿童,实践队员们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心理潜能提升。团辅分为大风吹、心灵涂鸦和情绪变变变三部分。“心灵涂鸦”环节,孩子们用画笔描绘村庄:一位小朋友指着画中延伸的高架桥分享:“桥越修越长,就像我们村越变越好!”实践队员将绘画作为村史素材,增强儿童的心理归属感。后续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科普视频展播活动,内容分别聚焦情绪管理、亲子沟通、社会情感能力培养主题展开,有效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韧性,注入“心”能量。
为深化乡土认知,汲取精神动力,实践队员参观日照五莲党史馆,珍贵史料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从革命烽火到建设探索,直至新时代辉煌的壮阔历程,先辈的英勇、建设的艰辛、改革的进取,让大家深受震撼和教育。这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溯,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的信念,也扎深了乡土认同的情感根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村民的文化心理认同与高度文化自信,点燃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心理学专业优势,共建心理健康图书角、通过深度访谈调研、团体心理辅导、精准评估干预等举措,关爱老幼心灵,通过深度调研村史乡情,着力构建优秀乡村文化传承与老幼心理健康“双轨并进”的支持机制,为提升乡村心理韧性、厚植文化认同贡献力量。展望未来,心理学院师生将继续以心理学专业为犁铧,以服务热忱为种子,深耕乡村沃土,让心灵阳光照亮更多田野角落,让绵延千年的文化心理根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股票配资8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