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围猎》戏份仅占10%? 老戏骨成了年轻演员的“背景板”!
长发油腻、啤酒肚邋遢,王阳颠覆形象的表演成了这部剧最亮眼的部分,而年轻演员的剧情线则被指为“败笔”。
刑侦扫毒剧《围猎》在江苏卫视、爱奇艺和腾讯视频播出后,收视率迅速破1.6,社交平台话题讨论量突破千万。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剧的口碑呈现两极分化。
最让观众意难平的是,实力派演员王阳在《围猎》中的戏份严重不足。 根据观众统计,王阳在前6集里出场时间加起来不足10分钟,更像个“客串演员”。 而张宥浩和邓恩熙两位年轻演员的戏份却占据了大量篇幅,引发“强捧新人”的质疑。
01 演员阵容与表演成效
《围猎》的演员阵容堪称精心搭配。 王阳一改往日儒雅形象,化身卧底禁毒警察杨一鹏。 他顶着油腻卷曲的长发,肤色黝黑,挺着啤酒肚,行为粗放,好勇斗狠,满嘴江湖黑话。
这种“毁容式”表演获得了观众一致认可。 有评论指出:“王阳把缉毒警的‘隐忍’演活了,他的眼神会说话,不用台词就能看出角色的内心活动”。
老戏骨们的表演也为剧集增色不少。 李诚儒饰演的大毒枭牟海东狠起来连自己都捅;许绍雄饰演的渡爷一个亮相就展现出江湖老狐狸的味道;杨皓宇饰演的底层毒贩马仔叔滑稽有余却狠劲不足。 这些角色各具特色,共同构筑了剧集的坚实基底。
俞灏明饰演的制毒师牟森也颇具突破性,他将一个高智商罪犯的偏执与疯狂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些实力派演员的演技碰撞,构成了《围猎》最吸引观众的亮点。
02 叙事结构的争议焦点
《围猎》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一条线聚焦王阳饰演的杨一鹏的卧底行动,另一条线则围绕“毒二代”多仔(张宥浩饰)与“警二代”之安(邓恩熙饰)的互动展开。
问题恰恰出在这两条线的平衡上。 许多观众反映,当剧情聚焦禁毒主线时节奏紧凑、扣人心弦。 例如,剧中禁毒警察通过大数据追踪、多警种协作等方式布下“围猎”网络的情节,展现了当代缉毒工作的高科技含量。
然而,一旦切换到多仔与之安的感情戏,剧集节奏就被打乱。 有评论指出:“不管主线有多焦灼,他俩的戏份时不时就会穿插进来,一边是水深火热的斗智斗勇,另一边则是这两人没完没了的扭扭捏捏”。
这种叙事上的割裂感,让观众感到困扰。 尤其是多仔与之安因“同年同月同日生”和网络游戏相识相知的设定,被指缺乏足够的逻辑支撑,显得“生硬又刻意”。
03 艺术真实与戏剧平衡的挑战
《围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纪实美学风格。 导演李少红创作之初便确立“去编剧、拍摄、表演痕迹”的原则,旨在还原真实生活面貌与逻辑。 剧组为营造真实感,全剧24集使用了超过200处现实场景拍摄。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在警察形象塑造上尤为明显。 真实的缉毒警曾向剧组表示:“你们拍的我们不像我们,那样的话我们出门很危险”。 正是这份对真实的尊重,让剧中的警察形象如从生活中来,是混入人海便难寻的无名英雄。
然而,在多仔和之安的角色塑造上,戏剧性似乎压倒了真实性。 多仔作为一个在极端环境下长大的“毒二代”,按理说应该现实而谨慎,却因同一天生日就迷恋上之安的情节设计显得不经推敲。
同样,之安作为立志打击犯罪的警校生,也不可能仅因几次网上聊天就对多仔产生深厚好感。 这种角色塑造上的矛盾,削弱了剧集一直强调的真实质感。
04 类型创新与受众期待的冲突
《围猎》试图在传统缉毒题材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警二代”与“毒二代”的命运对照,延展禁毒斗争的深刻社会命题。 这种创新尝试本身值得肯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引发了争议。
一方面,剧集想要展现禁毒斗争的复杂性和人性深度;另一方面,又要满足观众对紧凑刑侦剧的传统期待。 当这两种意图没有完美融合时,部分观众就会感到失望。
有评论认为:“这部作品更像是为了捧张宥浩与邓恩熙而已? 他俩才是真正的核心主角!而这样子的拍法,自然会让这部作品变得‘水分十足’起来”。 这种观点代表了部分观众对剧集平衡性的不满。
然而,也有不同声音认为,对多仔和之安的角色深入刻画是有必要的。 通过展现“毒二代”的挣扎和“警二代”的成长,剧集试图传递“禁毒不仅是抓捕,更是拯救”的深刻主题。
观众反馈显示,《围猎》的豆瓣评分已出现两极分化。 有观众为王阳和俞灏明的表演打出五星,也有观众因年轻演员戏份过多而给予一星评价。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股票配资8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